首页>廉政文化>廉政文苑
清廉三亚·爱廉说 | 《瞿罕: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崇洁扬正气,清风倡清廉。为深入推进清廉三亚建设,深入挖掘三亚清官廉吏事迹、轶事和好的家风家训,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三亚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史志办开展了三亚廉洁故事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投稿,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我们从中选取46个作品予以发布,讲好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营造清廉风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清廉故事是《瞿罕: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瞿罕: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瞿罕,湖广黄梅县人,他虽然祖籍不是三亚,但是他却与三亚有着不解之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在未到崖州之前,在政坛与民间就颇有口碑。也正因为如此,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经礼部和湖广省的多次举荐,瞿罕以廪生(秀才)的身份到崖州担任知州,这属于破格提拔了。在明代,知州与知县是同级的,按以往的惯例,只有贡士或者举人等身份的人才能担任知州,而廪生是不具备任职资格的。因此,瞿罕能够被破格提拔,担任知州,就说明他的办事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而实际上,瞿罕到崖州就职之后,没有辜负上级的信任,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崖州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关心民瘼,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实事。古籍曾记载: 瞿罕“居官清廉,立身俭朴,仁恕爱民,深孚众望”。
瞿罕到崖州就任之后,针对当地的官场现状,制定了奖廉劾贪法章,并布告衙门,鼓励老百姓推荐清廉之人,检举贪官污吏。这一举措深受百姓的欢迎。瞿罕除了亲自深入民间进行调研外,还向当地的士绅虚心请教,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以及治理的方式。老百姓来起诉时,总会送给瞿罕一些土特产。瞿罕对于百姓的诉讼案件是必定受理的,但是礼品则一概不收,全部退回。瞿罕上任将近一个月时,当地的黎族百姓按惯例送来三十石大米。瞿罕对此感到不解,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朝廷命官,每年都有足够的俸禄,根本不需要黎族百姓再额外供给大米。于是,他毅然免除了这个规矩,减轻了黎族人民的负担。黎族人民非常感激瞿罕,特地刻碑称颂瞿罕悯恤百姓、废除陋规的德政,以示永志不忘瞿罕的无量功德。
瞿罕的一番整治有效地惩治了侵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与违法恶徒,使崖州当地的诉讼案件日渐减少,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为崖州带来了新气象、新风气。瞿罕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很热心。他在崖州除了忙于政务外,还崇文重教,兴办学校,为崖州培养读书的苗子,推动崖州文教的发展。由此,崖州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把读书当作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民风也变得淳朴与仁厚了。
瞿罕是一个将老百姓的利益牵挂于心的清官。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崖州沿海遭受强台风袭击,导致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无数的房屋被摧毁,田地绝收;无数的老百姓生计无着,陷入生存困境。但是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琼岛与内地隔着琼州海峡,内地的赈灾物资要运输到崖州,还需要一段 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瞿罕当机立断,一方面,他驿传司府报灾请旨,一方面,马上开官仓,立即放粮赈济灾民,从而挽救了很多灾民的生命。瞿罕此举得到了崖州士民的肯定与赞誉。
瞿罕是个时时刻刻都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崇祯十五年(1642年) 四月,瞿罕巡视崖州西部海防御所与村寨。他在巡视的过程中,严令禁止各地设酒宴招待,不愿意因此加重百姓的负担。同年,福建海盗林八一伙窜犯崖州,在此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神共愤。瞿罕得知之后,非常气愤。在崖州老百姓的支持与配合下,他设计派兵消灭了林八等海盗,并将林八斩首,平息了这场匪患,为老百姓的安宁生活保驾护航,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同年年底,瞿罕因为积劳成疾,不得不卸任,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工作和生活了近四年的崖州。在瞿罕离任的那天,很多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为他送行。瞿罕异常感动,他打开了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箱子,坦坦荡荡地说道:“我的箱子里,如有任何一样崖州出产的东西,你们都可以立即拿走,我不阻拦。”《崖州志》 记载:“ (瞿罕)既出郭,单骑而去。士民祖饯百余里,各悲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