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廉政文化>廉政文苑

清廉三亚·爱廉说 | 《唐镜沅:无量功德 有口皆碑》

发布时间:2025-11-17 17:25来源:《三亚廉洁故事集》

崇洁扬正气,清风倡清廉。为深入推进清廉三亚建设,深入挖掘三亚清官廉吏事迹、轶事和好的家风家训,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三亚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史志办开展了三亚廉洁故事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投稿,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我们从中选取46个作品予以发布,讲好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营造清廉风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清廉故事是《唐镜沅:无量功德 有口皆碑》。

唐镜沅:无量功德 有口皆碑

唐镜沅,广西灌阳人。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崖州知州。唐镜沅上任当年的九月,宁远河山洪暴发,地处下游的崖州城顿时成了一片汪洋,城池危在旦夕。唐镜沅当即拨出官粮安定民心,并迅速使人排洪护城。由于河床下游淤塞,洪水一时排不出海,他自告奋勇,领着河工,到城南五里的大疍港,开挖海口,引洪排出大海。经过两昼夜的排洪抢险,众人终于战胜了特大洪水,使崖州城池转危为安。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崖州大地,平地一声惊雷起,顿时,暴雨大作,狂风骤起,拔树卷人。据传,城里一大户太太坐轿下乡催租,被风吹走,不知去向。特别是州西的九所、望楼、黄流,被侵袭后状如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 里描述的情景:“河水沸腾,百兽死去,这真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死者尸体,不复成形。”

光绪十五年的崖州,饿殍遍野,灾民纷纷背井离乡,仅九所甲五里即逃亡四十二户。

《崖州志》 载唐镜沅的灾情详文曰:“卑职自备夫马,于九月初二日,亲到九所住宿。初三日,随勘一带农田,冲成塘者,深七八尺;其成坡者,废沙堆积,并不可种稻麦。初四、初五  两日,卑职独自遍历乐罗、望楼、黄流等处,地平则泛无涯,不能复开为田。九所、乐罗、望楼、黄流等地,灾民扶老携幼,男女壅道哀乞。查点户口,逃亡不少,即存者,亦褴褛不堪。”

唐镜沅当年就住进九所民居,亲自领着这里的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灾后生产,又及时打开衙门谷仓,发放官粮,救济灾区,安定民心。

从唐镜沅的灾情详文里可以了解到,九所一带是重灾区,他在这里亲自指挥排洪下海、搬沙造田。灾民不知堆沙的方法,搬沙造田时他们使用“人”字形堆沙:人分两排行走,左上右下。因而人群壅塞,行走不便,且“人”字形堆沙坡度大、容  积小,堆上去的田沙又滑了下来,导致施工进度较慢。唐镜沅在现场发现问题后,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引导灾民对造田方法进行改进:“你们家里都养过鸡和鹅吧,大家尽管按鸡和鹅的样子去堆,田里埋沙薄的,可以堆成鸡形;埋沙厚的,就堆成鹅形。”因鸡和鹅的体积较大,四面八方都可以同时堆沙,所以搬 沙造田的进度较快。灾民们按照唐镜沅的方法堆沙,果然没用多长时间,宽广的田间就堆成了鸡形和鹅形的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坡子。灾民们的脑子也好使,他们把形似鸡的田称为“鸡坡子田”,把似鹅状的田丘叫作“大鹅田”。

时经一百多年,今天这些田埇和田洋,仍然依旧叫“鸡坡子田”和“大鹅田”,这些古老的名字从未改变丝毫。

唐镜沅极为重视名胜亭阁的建设。他任知州时,多次访查崖州胜迹,以建亭阁,供人游览。《崖州志》载:光绪十五年春 正月,唐镜沅闻城北四里许有热水喷泉,他马上出城视察,不久便建起了既济亭。

在兴建既济亭时,唐镜沅废寝忘食,亲自绘图规划,几易方案也不觉事烦。工竣,州人请他勒石。他当即书写了碑记,详述建亭经过,并榜楹曰:

风浴春怀贤士撰,咏筋情叙永和年

借王羲之永和年于兰亭修褉雅集的情景,来抒发他对既济亭兴建盛世之情怀。

唐镜沅还在既济亭的石壁上镌自书句曰:

谁怜崖州怀汤沐,空说华清赐浴池

从这里不难看出唐镜沅对崖州山水达到了情有独钟的境界。华清池又怎么样,能拿来和既济池比吗?

唐镜沅精心打理既济亭,使亭外山清水秀,池中水面平滑如镜,为州人营造了一方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游憩胜地。如今,亭子已荒废,但古味犹存。

唐镜沅更关心对人民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为此,他在城南一里处建立了还金寮,以表彰岭海大儒钟芳之父——钟明拾金不昧的美德。《崖州志》曰:“钟明,高山所人,家贫,以卖浆为业。成化间,有士舍陈姓者,持数百金止于舍旁,仓促(卒)忘携去,为明所得。及夕,陈擗号至。明询其数,合,即尽出还之。陈感拜,愿剖分以谢。明曰:‘吾不私其全,而利其半乎?’亟投柜,吾卖浆足自给也。”

时越五百多年的还金寮,是赞颂先人拾金不昧的丰碑,有关它的佳话仍广为流传,特别是唐镜沅撰镌在还金寮里的一副楹联:

独留后世儿孙路,此是前贤义利关

还金寮的故事对崖州人影响深远,崖州人提到它,心中便生出自省之意。这与唐镜沅对拾金不昧这一行为的表彰揄扬不无关系。

唐镜沅主事崖州期间,关心民瘼,怀忧于心,公正廉洁。《崖州志·宦绩志一》 载:“始下车,兴学士课,息讼安民。凡胥役士讹诈民黎者,治之不遗余力。……豁免农田荒米。凡诸善政,至今载之州人口碑。去之日,士民爱戴,袝祀鳌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