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清风时评

共享单车屡屡“受伤”背后的公共意识缺失

发布时间:2019-02-21 16:46来源:天涯清风网

今年春节期间,由于在三亚出租车较难打,而滴滴又加了服务费,笔者想到骑共享单车出行,然而连续几天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找到的共享单车要么被卸了座位,要么被上了私锁。连续几天的“空手而归”不得不让笔者感叹:想骑辆共享单车出行好难!

难在共享单车少吗?其实不然,从共享单车企业公布的投放数量看来,投放在三亚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并不少。那么,难在哪?难就难在共享单车被肆意破坏、“被伤害”,导致很多共享单车没法完成自己的“使命”,不得不提前退出市场。

而这一类现象并非仅出现在三亚,很多地方也都出现同样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共享单车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

卸座位、上私锁……这样的行为出于什么心理?说到底,还是公共意识的缺失和文明素质的低下。

共享经济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不断更新换代的“新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却也给人们的道德和素质带来一定的考验和挑战。有的人经受不住考验,在共享各种产品之余,也“共享”自己微薄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这类人往往想的是自己的利益。其实,那些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不仅仅于他人不利,于社会不利,更于己不利。

于他人而言,是个体合法权益的被侵占、被剥夺,于社会而言,影响社会秩序,也阻碍文明的发展,而于己而言,其中所产生的负能量最终将会反射回自身,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决共享单车屡被破坏的问题,要对症下药,要从提高公共意识和提升文明素质入手。从道德层面进行宣传教育显然有必要,但不能仅靠道德层面的教育,还需要制度上的约束。

笔者认为,应该完善相关机制,对发现的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进行处罚,并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共享单车,或者增加其下次使用共享单车的费用。而对于那些举报破坏共享单车行为的人,则可以进行适当奖励,激发社会共同监管的热情和动力。

显然,道德层面的教育加上制度层面的约束能让公共意识在更多人内心生根发芽,让文明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便捷的社会。


(三亚市纪委监委  蔡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