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廉政文化>廉政文苑

清廉三亚·爱廉说 | 《王仕熙义拒“豪宅”和诗文敦导》

发布时间:2025-08-25 09:30来源:清廉三亚网

崇洁扬正气,清风倡清廉。为深入推进清廉三亚建设,深入挖掘三亚清官廉吏事迹、轶事和好的家风家训,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三亚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史志办开展了三亚廉洁故事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投稿,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我们从中选取46个作品予以发布,讲好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营造清廉风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清廉故事是《王仕熙义拒“豪宅”和诗文敦导》。

王仕熙义拒“豪宅”和诗文敦导

元朝沿袭南宋旧制,三亚大地仍旧由吉阳军管辖。作为军政合一的南方边地行政区,吉阳军在疆域辽阔的大元王朝实在引不起太多关注。但是,一个从朝廷走来的重量级人物却深深地影响了三亚,他就是王仕熙。

王仕熙,字继学,北海东平人。他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朝廷副宰相。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王仕熙因拒绝参与由权臣燕铁木儿发动的政变,最终被排挤出局,流放到了偏远的吉阳军,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贬谪崖州的朝廷重量级人物。

巧合的是,被燕铁木儿扶上位的新晋皇帝图帖睦尔也曾流放到海南岛。新皇帝似乎跟政敌王仕熙较上了劲,将他也流放到海南岛。图帖睦尔的流放地是岛北的琼州,王仕熙则流放到了岛南的崖州,是更重的惩罚。

天历二年(1329年)初,王仕熙到达吉阳军,在此生活了大约一年。至顺元年(1330年),他被迁至琼州,即新皇帝图帖睦尔曾经的流放地。同年初冬,他才得以回归山东故里。至顺二年(1331年)春,他被诏回大都,仍旧赋闲。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病死;再过一年,燕铁木儿辞世。到这时,王仕熙才被重新录用,却已经风光不再。

但是在吉阳军,王仕熙绝对风光。当时的知军名叫杜亮,听说前参知政事流放至此,不敢怠慢,交代判官罗伯龙将城中一处官邸修缮,扩大规制,恭迎王仕熙入住。这可是吉阳军妥妥的顶级豪宅,其地位比当今三亚任何一处豪宅都要尊贵。

王仕熙见到官邸的规模,即刻拉下脸来:自己属流放之人,即使山高皇帝远,也不能享受与身份不符的待遇。他要低调做人,荒郊陋室足矣!杜亮和罗伯龙无奈,只能在城西僻静处给他腾出一个简陋的茅屋小院。

小院位于宁远河畔,远眺南山,左侧有万里桥通往江心洲,右侧有后河水注入宁远河,前方荒滩芳草萋萋。王仕熙即刻迷上了这里的僻静,他为小院起了一个雅致名称:水北新居。

出于对前参知政事的尊重,杜亮和罗伯龙诚惶诚恐,又在草舍西南几十步开外的宁远河岸建起一座草亭,称作“江亭”。这是公共栖息之地,是军城一处观景场所,元朝建立以来吉阳军一直没有修建过这类建筑。该亭既方便百姓游玩,也方便文人赏景赋诗。王仕熙不好再说什么,他为这处风景名胜欣然写下了著名的《江亭集》。

在吉阳,王仕熙真正做到了深居简出。平时他都蜗居草舍,很少出门。不管大小官吏,他都礼貌对待,很是平易近人。军城中还设有宁远县衙,县尹陈元道是个难缠的人物,看到杜亮和大小军吏对王仕熙如此恭敬,心理很不平衡。他不敢对上级指手画脚,却对失势人物王仕熙百般刁难。王仕熙不以为意,一笑置之。平时对他同样以礼相待,不予计较。

王仕熙做事很有分寸,绝不掺和吉阳军和宁远县的政务。有人托他办事,他一概回绝。军县事务,没有一桩受到过这位朝廷前参知政事的干涉。王仕熙平时都与地方官员谨慎地保持距离,除非上头派来公务,或者参加必要的公宴,其他时间很少出门。对自己的境遇,他没有流露出丝毫怨言,随遇而安,继承了大多贬谪官员的传统,深得吉阳百姓的敬重。

在吉阳的日子,王仕熙的心态是平和的,他的《江亭集》对吉阳景物不乏赞美之词。看到宁远河东来西去,南山逶迤连绵,林木清秀,云卷云舒,淳朴的边民们在辛勤劳作,好一个世外桃源!

王仕熙感觉眼前的一切迷障都被突破了,心旷神怡。在《江亭集》文末,他发出感慨:“江山之胜以山,而视江尤昵。且水之趋东,水之性也。今江异乎,是而予不青其悻何?居海近而流下,理之顺也。朝宗于海也,何方之能拘?其以江名亭,则兹水之所蕴,焕乎其有光矣!”

由地理之奇,引申一切事情得顺势而为,人生亦当如此,王仕熙在吉阳变得通透豁达。其文风承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其心态似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时的心志,承续唐宋散文之风,开边地文化之象,具有极好的敦导作用。

王仕熙爱好看书和赋文吟诗,吉阳官民都以得到他的诗词墨宝为荣,倍加珍藏。“水北新居”视野开阔,可遥望十里开外绵绵如屏的南山,那山形地势,越看越像一只巨鳌,努力向西天游去。宁远河一脉向西,山水聚首崖州湾,湾中似有蛟龙潜藏。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浩溟之滨,南山不正是支撑一方天空的巨鳌?

王仕熙是崖州历史上第一个将南山称作“鳌山”之人。他多次追踪着周康、毛奎等人的足迹进入南山,了解毛奎诗中的“南山八景”。登上南山之顶,环视宁远河平原,景象历历在目。他一拍脑门:既然有“南山八景”,就可以有“崖州八景”!

王仕熙为吉阳四周风光拟就八个标题,一一赋诗,写就《崖州八景》。每一首诗都是一幅边城图画,构成宁远河下游一帧帧经典图景。诗作融情于景,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时成为擎天之柱报效国家的情怀。

诗作《崖州八景》一经问世,即为地方士子追捧。后世文人纷纷效仿,遵照他的诗题和意境,推出了各自的《崖州八景》诗。后来又有诗人由“旧八景诗”延伸出“新八景诗”,在诗中拓展了更多崖州名胜的内容,形成中国山水诗一个特别的群落。一组组“八景诗”使得崖州的青山秀水更富有诗意,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系住游子的乡愁,成就三亚历史上一个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以诗作为边地社会的精神风向,为边地社会注入清正风气,向边地民众倡导家国情怀,后世官员和文人多为遵从其所传达的旨意,崖州大地因而不断涌现出著名的清官廉吏。有了这些诗歌教化,三亚变得天更蓝、水更净、风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