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廉政文化>廉政文苑
清廉三亚·爱廉说 | 《严冬方知梅高洁》
崇洁扬正气,清风倡清廉。为深入推进清廉三亚建设,深入挖掘三亚清官廉吏事迹、轶事和好的家风家训,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三亚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史志办开展了三亚廉洁故事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投稿,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我们从中选取46个作品予以发布,讲好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营造清廉风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清廉故事是《严冬方知梅高洁》。
严冬方知梅高洁
孙己任1918年出生于三亚市崖州区梅西村一个富裕家庭。15岁高小毕业后,进入崖县简易师范学校就读。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全琼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琼崖抗日公学”(下称“琼公”)高级班。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思想进步,被推荐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从“琼公”毕业后,孙己任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下称琼总),先后在各支队当战士、书记员。不久,调任琼崖北区政府科员。1944年,年仅26岁的孙己任出任昌感崖联合县政府副县长。此时,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正在指导全岛各根据地开展“动员青年上前线,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和“一弹献捐,大力支援部队补给”运动。孙己任坚决执行琼总指示,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深入各地区广泛地宣传和发动群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了支援部队,孙己任舍小家为革命,说服父母将自家田地卖掉,所得款项全部交给部队购买枪支。
日军投降后,孙己任继任崖乐联县副县长、那大特别区区长等职务。在国民党大举进犯解放区的严峻形势下,孙己任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开展边区政权建设,筹款筹粮支援部队,动员青年参军,镇压反革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8年孙己任被调回琼崖纵队,担任冯白驹司令的秘书。他紧紧地跟随冯白驹,和他同甘共苦,驰骋沙场,转战琼岛南北,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迎来海南解放。
解放后,孙己任担任海南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土改工作委员会委员,是海南区纪检委五大员之一。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显身手之时,却受到不公正对待,先调到海南人民法院办公室当主任,又下放到陵水县椰林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尽管如此,他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廉洁奉公,从不拿公家一针一线,管理的账目清楚明了。虽几经起落,但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相信党,相信人民,心态平稳,无怨无悔,乐观对待生活,认真对待工作,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
孙己任青少年时代就怀揣革命理想,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投身革命,报效国家,但一直对生养他的家乡梅山这片红色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回乡次数不多,但他时常把这份情和爱默默地埋藏在心底,化为工作的动力。“登楼望断天涯路,怎奈青山绿树遮。”他创作的《乡思》一诗流露出他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山长路远、欲归不能的情绪。
孙己任的家乡梅山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出了名的干旱地区,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极其困难。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孙己任自掏腰包购买果树树苗给群众栽种,他还带领乡亲们打水井抗旱。为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田灌溉问题,孙己任和孙惠公、陈虞等离休老干部同心协力,为家乡兴修水库四处奔波,不遗余力。他们实地考察,找寻水源,将考察结果写成可行性报告,呈送上级有关部门,请求修建水库,得到批准。
20世纪80年代,梅山先后建成岭落、芒棚两个水库,孙己任喜不自胜,吟诗庆贺:“田畴万顷春常绿,乡里千家岁报丰。回首当年贫且困,锦葵永向太阳红。”这首《梅山芒棚水库》诗,表达了孙己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党的富民政策的赞颂。
孙己任对家乡一往情深,对待家人却是不徇私情,从未拿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孙己任有一个胞妹,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相应的待遇,一直在农村务农。那时,孙己任在海南区党委工作,只要他出面跟相关部门打个招呼,胞妹的户口、粮食、工作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可他就是不肯为胞妹求情办事,还教育胞妹要脚踏实地在农村干活,凭劳动挣工分赚钱过日子。这种以大局为重,不以权谋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孙己任一生襟怀坦荡,严于律己,对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不仅以身作则,不贪赃枉法,还大胆地针砭时弊并吟诗明志,且看他的《临江仙》:“南海滔滔千顷浪,难淘群鼠逞凶。倡廉反腐奏微功。江山依旧在,可似昔年红?修路建房争染指,鬻官卖地成风。金钱权力巧相逢。官场多少事,都付杞忧中。” 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精神可嘉。
2003年6月,孙己任在海口逝世,享年85岁。当他的灵柩送回到老家梅山时,上千名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前来送别。目睹他家破败不堪的那间老屋后,群众心中感慨万千。有人作诗赞叹孙己任:“百战沙场西复东,擒龙伏虎建丰功。奉公务实浑身劲,为政清廉两袖风。任劳任怨无任性,能伸能屈更能容。严冬方知梅高洁,余热丹心相映红。”